“可是王妃,咱们买的不是上等的好米,寻常吃的米,丰年不过五百文,歉年贵一点儿,七百文绰绰有余,一千四百那是翻了番呀。”
苏明妩嗯了声,“我晓得行情,你放心吧,就按着我说的做,咱们不会吃亏。”
“是。”
王府内部传出的消息很快遍布江南江北富庶地,商人重利,看到哪里有利可图当然就会动心思。起初是一两家,王府也没有食言,直爽地用高于平常的价钱采买。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商户加入其中,大量粮食运到凉州。
可是不久后,王府收粮的进度忽然放慢了下来。
管家与他们说得明白,王府缺钱,还在等朝廷拨款救助,这任谁都听得出是句藉口,不过却让远道而来的粮食陷入了两难境地,再运回去是大亏本,不运回去,王府的银两有限,显然不可能把所有粮食买下。
绝大部分商户看清了王府原本的计划,借量压价,但他们不得不妥协降价卖出,到最后一来一回,竟是只比普通粮价高了那么一点。
苏明妩此举除了买粮,更主要是为了造多些各式各样的运粮渠道,借此弱化陆家商船和凉州的联系。是以,原本她完全能把价钱压得更低,却留一线,让大商户们应付完他们来时的运货佣费,还能稍微赚少许辛苦钱,到家交代得过去。
不同的米铺,稻米袋上有印名号,老百姓看到了少不得夸两句大善人,这些传到商人耳朵里,又教他们舒心了几分,回程路上少点憋屈。
时光飞逝,从最初的赤地千里,禾苗干枯,上万的民心大乱,到后来王府出兵有序,赈灾有条不紊,民间伤亡在所难免,但已然在他们可控范围内。
就这样不知不觉,忙碌进了十一月,离开接下来的第一场冬雨还有不到二十日,大家倶是松了口气。
苏明妩到处去看灾情布施这件事,最初让符栾答应的时候说她会假手于人,可为了王府的名望,她忍不住出去亲力亲为,横竖不会出事,权当做善事。
也因此,今日苏明妩从外地匆匆赶回家,看到符栾的黑马,还有李泰庆在门口眼巴巴地等,心里就有些慌。
苏明妩边说边走下马车,“李泰庆,王爷回来了?”
“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