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还真是

顶多就是打一顿板子,亦或是充军、流放之类。

可往大了说,这可就涉及到先孝景皇帝的法理、法统,以及窦老太后‘汉太后’‘汉太后’的合法性,以及由之延伸出的当今刘荣的法统来源合法性!

真要是把事件定性成这个方向,那散播流言的人没的说——保底也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大帽!

至于背后暗中鼓捣、怂恿的幕后之人,那更是图谋不轨,洗都没得洗。

最要命的,是刘荣眼下这个态度。

——看似是放手不管,任其发展;

但在这种事情上,没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刘荣,是要放任事态扩大!

刘荣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摆明了是想让这次介乎于‘舆论事件’和‘政治事件’之间的变故,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闲言碎语、坊间传闻,到如今,窦老太后雷霆震怒后的政治事件;

再往下呢?

若是继续深挖,从最初散布流言的人,到母后怂恿的策划者——继续挖,那可就要挖到整个事件的源头:儒家了!

这也是今日,窦婴为何会独自前来,且不顾丞相身份,直接跪拜天子刘荣的原因。

——作为现如今,儒家最拿得出手的政治人物,在事态愈发不可控制,且刘荣摆明了要敲打儒家的前提下,丞相窦婴,就是那个最有能力,也最应该站出来处理此事的人。

当然,如果只是个普通的,单纯儒家出身的丞相,窦婴此刻最应该找的,其实是东宫窦老太后。

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嘛。

事态由窦老太后雷霆震怒作为开端,自然就需要将窦老太后的怒会平息,才有机会平息事态。

但尴尬的点就在于:窦婴姓窦。

雷霆震怒的东宫窦老太后,是窦婴如假包换的族亲长辈。

甚至就连窦婴这个丞相之位,都有至少一半是沾了窦老太后,以及窦氏外戚的光。

于是,问题就变得无比尴尬了。

——作为儒家在朝堂之上的最高代表人,这件事,只能窦婴去解决。

但窦婴不只是‘儒丞相’,也同样是出身窦氏的‘外戚丞相’。

在窦老太后面前,窦婴别说是做了丞相——哪怕是篡汉社稷做了天子,那也照样得规规矩矩喊一声:姑母。

到了窦老太后面前,就没有窦婴‘为儒家存亡计’‘为宗庙社稷计’的份儿;

窦婴只能张口闭口‘侄儿以为,此事当如何如何’‘唯窦氏计,望姑母如何如何’。

好比此次事件。

窦婴要真去东宫找老太后,那别说是解决事端了——反倒是要以侄子的身份,好好给窦老太后解释一下:朝堂内外好好地,怎么就掀起关于先帝、窦老太后法理和法统的讨论了?

若是给窦老太后惹恼了,喷几句‘你这个丞相怎么办事儿的?’‘你做的哪门子丞相’之类,那也不过是便宜之内,顺嘴的事儿。

很显然,窦婴对此有着极为明确的认知。

于是,自知在窦老太后那里讨不到好,甚至可能还要挨一顿骂的窦婴,便只能换一个思路,找到了另外一个系铃人:天子刘荣。

——此次事件,看似是窦老太后的震怒,才导致事态陡然升级;

但朝堂内外都清楚:若非天子刘荣如此放任不管,事态根本发展不到这个地步。

换而言之,窦老太后的怒火,不过是事态升级的导火索。

真正利用这个导火索,来推波助澜,导致事态升级的,其实是天子刘荣。

也就难怪窦婴刚走入宣室殿,就又是跪地又是磕头,半点丞相的体面都顾不上。

而作为‘始作俑者’,目的尚未达到的刘荣,自然也就没有像寻常时日那般,将汉家的丞相,放在地位不比自己低太多的位置;

而是好似后世明、清般,对臣下——尤其是百官之首跪地叩首的‘失礼’之举视而不见。

刘荣敲打窦婴的意图,可谓是显而易见。

但眼下,真正应该受到敲打的儒家,却还没有得到敲打;

此时的窦婴,也顾不上自己在刘荣这里的印象分了。

“还望陛下,救救我儒家之学吧……”

不出刘荣所料。

都没等刘荣玩弄帝王心术,窦婴便已是彻底亮了底牌。

——此次入宫,窦婴是来求刘荣的。

嘴上说是让刘荣‘救儒家’,然实则,却是让刘荣放过儒家。

只可惜,此次敲打,是刘荣下了大决断、大决心的。

好不容易把板子举高,眼瞧着就要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