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9章 ,飞在空中的现大洋

确实,当初北伐,就是黄埔军校生组成了第一军主力。光头亲自担任军长。可以说是历史渊源极深。

胡宗南之所以那么受宠,也有光头关爱第一军的意思。

毕竟是起家的部队。

但是抗战当中,第一军表现一般。

统帅部有意无意的将其保护起来,不让第一军参加血战。

承担的大部分都是比较轻松的任务。很少有需要血拼的。

相对来说,74军就真的是尸山血海里面摸爬滚打出来的。几乎每战都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伤亡大。

功劳大。

骨头硬。

后来张灵甫那么狂,不是没理由的。他的部队确实能打。

只是没想到,有人比他更能打。

“李军长!”

“范副军长!”

张庸和对方握手。脑子隐约有些想法。

卫立煌在这里,汤恩伯也在。第一军也在。第一军背后是胡宗南。

难道说……

第一战区有大动作?

所以,找个借口将自己从长沙叫来?

好,静观其变。

“少龙,刚才天空中,好像有动静?”

“哦,是我击落了一架日寇的侦察机。小事。”

“击落了日寇的飞机?”

“是。”

张庸随口回答。

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战斗。

直接一顿开火就将其击落。

没有多说。

“少龙,走,我们为你接风洗尘。”

“好。”

张庸点点头。

入乡随俗。就凭各位大佬安排。

一会儿酒过三巡,他们的目的,自然也就透露出来了。

果然,一番热烈的觥(gong)筹交错以后,汤恩伯拉着张庸,有些感慨的说道,“少龙啊,哥想你了。”

“大哥,有话直说。”张庸也是搂着对方的肩头,称兄道弟的。

没啥,都是大染缸里面出来的。

光头也喜欢和别人称兄道弟的。

上仿下效。

习惯就好。

“第九战区一直都很热闹啊!”

“一般吧!”

“什么时候,我们第一战区也能热闹一番就好了。”

“你们有什么具体目标吗?”

“少龙,你看,我们有没有反攻石门的可能?”

“石门啊!有。”

张庸肯定的回答。

只要想,当然有可能。计划而已。

事实上,日寇在华北的兵力并不多。还被八路军大量牵制。

如果第一战区舍得出动,越过黄河,渡河北上,威胁石门,完全是有可能的。不用他张庸出手。

但是有个前提,就是要舍得花一点本钱。不能打滑头仗。

日寇肯定会反扑。会拼命。

战况可能一度会比较惨烈。

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啃骨头。能顶住日寇猛攻。

然而,就张庸目前看来,恐怕能做到这一点的国军,在第一战区,是没有的。

汤恩伯的部下,没有特别能打的部队。

那个52军,就是关麟征之前那个,目前也在第九战区。

卫立煌的麾下,只有那个陕军为主的第四集团军比较能打。其他人都很一般。

第五集团军曾万钟,第十四集团军刘恩茂,都是寂寂无名之辈。

第四集团军调走以后,就是这两个集团军参与中条山战役,结果一败涂地。

战损比让光头自己都感觉屈辱。

一百个国军,都打不死一个日寇。真是情何以堪。

完全是一盘散沙。

战斗力何来之有?

“少龙,你真的是这么认为的?”

“是。”

张庸肯定的回答。

我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是我指挥。

如果是将第一战区的部队交给我指挥,我真的能够收复石门,威胁太原。

甚至,我还能一路平推,反攻平津地区。

但是,有个前提,就是我有绝对指挥权。

光头不干涉。

其他人都听我的。没反对意见。

显然,这两点,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想想就好。

“难道……”

怀疑他们是想要搞点大动作。

雷声大,雨点小的那种。然后引起国人的注意。捞点功劳。

毕竟,要是没有动作的话,那就啥战功都没有了。

尤其是胡宗南。还没有青天白日勋章呢!说他不着急就怪了。

然而,主要的战斗,都是爆发在第九战区和第五战区。这两个战区战功多。

“少龙,你怎么看?”

“其实,依我说,不如沿着陇海铁路一直进攻。”

“收复徐州?”

“对。”

张庸其实有两个想法。

第一个,是沿着平汉铁路进攻。

第二个,是沿着陇海铁路进攻。

一个向北。

一个向东。

为什么要沿着铁路进攻?

因为铁路是运输大动脉,必须利用起来。

日寇的战略,就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是长江水道。然后是铁路网。以方便后勤运输。

所以,沿着陇海铁路进攻,可以一直向前推进,威逼徐州,切断津浦铁路。

甚至是将日寇派遣军一分为二,断绝其互相联系。

江南水网地带,很难组织步坦协同。但是在中原,所有战术都可以施展。

“徐州……”

在场的人都是面面相觑。

不是不想。

是做不到。

需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有空中掩护。第二,有坦克协同。

还有一个隐藏的条件。就是需要第五战区的配合。

第五战区的部队比较多,可以直接威胁徐州南侧。

“回去说。”

“好。”

一行人回到战区司令部。

参谋长给张庸介绍基本情况。其实也没啥。

日寇在徐州附近,兵力不多。一个正规师团都没有。都是独立混成旅团。

问题是,日寇调兵的速度很快,南北都能迅速赶到。

无论是从金陵出发,还是从平津出发,都能通过津浦铁路迅速增援。

这是典型的外松内紧。

平时看起来威胁不大,一旦动起来,就会气势汹汹。

确实,机动性,也是日寇的一个优势。

虽然兵力有限。但是能用到刀刃之上。

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