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十三进士

<特别鸣谢:tijin的大神认证,本章八千字,特此加更!>

杨炯瞧着眼前这群醉眼惺忪的新科进士,不禁蹙眉道:“你们如今都是国家的候补官员,待在太学修完新政章程便要分赴各地,怎的还这般纵酒无度?成何体统!”

那十三名举子听了这话,忙不迭站直身子,敛了醉意,竟无人敢接话。

说起来,他们皆是二甲进士,虽说与一甲同赐进士及第,可自高中后便知其中差别。一甲前三名的卷子早已张榜公布,凭心而论,他们确实不及贺新怀、胡澹与张肃的才学。

更叫他们气闷的是,按往年规矩,二甲即便不放外任,也该在长安各衙门当差,如今却要去太学重学新政,何时能得吏部任命始终没个准信。

再看那状元贺新怀已赴西夏故地任龙州知县,榜眼胡澹更厉害,直接做了刑部六品比部司郎中,专管刑部审计,这分明是平步青云的势头;探花郎张肃则授了六品朱雀卫监军,直属枢密院监军司,成了新政军务的急先锋。

在大华官场,起点最是要紧,不光定了日后的路子、结交的人脉、所属的派系,更关乎能走多远。

这一甲前三名,一个似属西夏派,一个是中央派,一个入了军政派,妥妥的三大势力,将来入主中枢都看得见路径。只要做出些政绩,怕不是要直上青云。

他们瞧着如何不眼热?偏偏自己要么是寒门子弟,要么是落魄士族,哪里有门路打点?除了借酒浇愁,还能做什么?

杨炯见他们个个垂头丧气,没半分高中的意气,心下已猜着几分,便冷声摆手:“别在这儿现眼了,吃饱了赶紧滚回去熟稔新政!”

说着转向摊主,“再加十三份!”

“好嘞!”摊主应声吆喝。

那十三名进士面面相觑,宿醉之后正饿得慌,当下也不再扭捏,围着杨炯坐了。

只听杨炯又道:“汤臣、杨叔、梁伯赞、梁叔赞!你们四个过来拼桌!”

四人原以为杨炯早忘了他们,闻言先是一怔,赶忙抬了方桌拼过来,这才坐下等着杨炯说话。

此时天光大亮,映着这街头小摊倒显出几分奇异的庄重来。

摊主手脚麻利地端上热腾腾的汤饼并几碟小菜,杨炯也不动箸,只拿眼挨个儿扫视四人,那目光沉静,却似能穿透肺腑,看得四人心中打鼓,宿醉的混沌早被驱散干净。

良久,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既已高中,便是朝廷储才。今日偶遇,也算缘分。且说说,尔等日后,有何志向?欲为朝廷效何力?为黎民解何困?”

此言一出,看似家常闲话,却重若千钧。

四人皆知,这便是考教来了,眼前这位,不仅是当朝驸马、梁王嫡子,更是本次科举题目执笔之人,其见识才学,早已折服众人。若能得他青眼,那便是直通梁王一系的门径,在这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得一强援,更得“为民请命、名垂青史”的底气。

一时间,四人神色各异,心思百转。

那坐在最左边的汤臣出身寒微,自幼见惯乡里胥吏豪强勾结,鱼肉百姓,心中早积郁一股不平之气。

听得杨炯发问,他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口,声音带着几分底层磨砺出的硬朗与急切:“回禀侯爷,学生汤臣,窃以为治国首在治吏安民,而治吏安民之本,在于法度森严!

《周政要》有云:‘刑乱国用重典’,如今我大华承平日久,法网渐疏,豪右之家视律令如无物,小民含冤莫白者比比皆是!譬如那‘亲亲相隐’之条,常为奸猾者庇护亲族、脱罪之口实;又如那‘八议’之制,更使勋贵高门子弟恃宠生骄,犯法而轻纵。

此等宽法,非盛世之福,实乃蠹国之源!

学生之志,便是重订律例,效法古之良吏,行雷霆手段,使王法如日月悬天,无分贵贱,触之者必遭严惩!

如此,则宵小敛迹,豪强束手,百姓方能安居乐业。”

他一番话说得激昂,引经据典,直指当下法度弊病,眼中闪烁着近乎偏执的光芒,那是长期目睹不公后对“绝对公平”的强烈渴望。

杨炯听罢,面色沉静如水,并无赞许,亦无驳斥,只端起粗瓷碗呷了口热汤,方道:“法度之设,原为定分止争,护国安民。然法如流水,当因时、因地、因势而变,岂可泥古不化,一味求严?

《牧民》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律令之宽严松紧,须与民生实况相合。盛世用重典,恐伤和气,反失民心。”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直视汤臣,“我且问你,开皇年间有一案:张二毛,贫寒佃户,其父久病缠身,债台高筑。地主催租,凶悍如虎,竟趁甲外出,欲将其卧病老父拖出茅屋抵债。

其父不堪其辱,又恐连累儿子,情急之下以柴刀自卫,混乱中反将地主刺死。依你严法论之,此弑主之奴,该当何罪?当判何刑?”

汤臣不假思索,凛然道:“弑主乃十恶不赦之大罪!依律,当判斩立决!其父亦难逃干系!”

杨炯微微摇头,叹道:“若只论法条,确然如此。然你可知,那地主素来横行乡里,鱼肉佃户,此次逼债更是意图强占其女为婢?其父年迈病弱,受此奇耻大辱,激愤自卫,情有可悯。

若将此老翁亦判重刑,乡邻闻之,是畏法乎?抑或怨法乎?

畏法只在皮肉,怨法则入骨髓。

更遑论那张二毛,父死家破,满腔悲愤,若官府再以严刑相逼,是逼其为匪为盗,还是逼其引颈就戮?

此法条之下,得公理乎?安人心乎?”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汤臣心上,“严刑峻法,看似刚猛,实则易失于苛酷,不察人情,不辨事理,往往制造更大冤屈,埋下更多祸根。

那地主之恶行,非一日之寒,乡邻敢怒不敢言,官府若早察其弊,明断是非,何至于酿成此等血案?法之严,当严在何处?是严在惩处那走投无路之人的最后挣扎,还是严在约束权贵豪强的肆意妄为,使其有所忌惮?”

汤臣被杨炯这层层剖析的案例与诘问噎住,面皮涨红,嘴唇翕动,想要反驳,却觉对方所言,句句切中那严苛理想下的盲点与冰冷。

他想起幼时邻家姐姐被恶霸强掳,告官无门,反被斥为“刁民诬告”的情景,心中那股郁结的怒火与无力感再次翻涌。

半晌,才梗着脖子,声音带着不甘的嘶哑道:“侯爷所言,固然有理。然……然若不用重典,何以震慑豪强?彼等富甲一方,权势熏天,视小民如草芥!法若宽松,不过是给他们更多钻营脱罪的空子!百姓永无出头之日,永无扬眉吐气之时!学生……学生所见,皆是豪强不法而逍遥,小民含冤而莫白!不用重典,天理何在?!”

说到最后,已是情绪激荡,眼圈微红。

杨炯见他如此,知其心结深重,亦知其本质并非冷酷之人,只是所见黑暗太多,蒙蔽了双眼。

他摆摆手,示意汤臣坐下,语气稍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法之精神,在衡平,在明辨是非,在教化人心,非徒以刑杀为能事。你心中激愤,所见偏颇,尚需历练开眼。

新政如火如荼,你且去太学安心研习。待学成,不必等吏部铨选,直接去江宁府衙,先做个书吏。”

此言一出,不仅汤臣愕然,同桌其余三人乃至旁边竖着耳朵听的进士们都愣住了。

江宁府?那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豪商巨贾、勋贵高门云集之处!

去做个……书吏?无权无势,最底层的小吏?

汤臣心中瞬间涌上巨大的失落与不解,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然而杨炯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心头一震:“记住,一年为期。给我用心看,用心记。

看看这江宁府,繁华锦绣之下,朱门如何宴饮,绣户如何笙歌;也看看市井巷陌,小民如何营生,胥吏如何行事;更要看看,那些富甲天下的豪商巨贾,是仗势欺人、盘剥百姓的多,还是诚信经营、惠及乡里的多?

看看这‘宽松’法度之下,百姓是怨声载道,还是尚有喘息之机?一年之后,写一篇见闻稿给我,详论述你眼中的法与情,富与贫,权与民。

届时,我再问你,严刑峻法,是否唯一良方?是否真能带来你心中所求之公理?”

汤臣如遭当头棒喝,瞬间明白了杨炯的深意。这是要他跳出那狭窄的、充满怨愤的视角,去直面这世间最复杂、最光怪陆离的繁华之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分辨那黑暗中的微光,也看清那光明下的阴影。

这是考验,更是天大的机会。

他出身贫寒,却非愚钝,此刻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被看穿的窘迫,又有拨云见日的微茫希望,更有对这位侯爷识人之明、用人之险的震撼。

汤臣猛地站起身,对着杨炯深深一揖到底,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学生……学生谢侯爷指点!定不负所托!”

起身时,目光无意间扫过杨炯身旁那位一直安静端坐、容光照人的五公主李淽。只见她眉目如画,正含笑望着杨炯,眼中满是温柔与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