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记得方才还在城内啊!小姐发了脾气,不肯等,执意要出城,然后呢?然后发生了什么?他好像……有点记不清了。
车夫抓了抓头发,自己这是打了个瞌睡么?这般一想,连忙惊出一头冷汗来:还好没生出什么意外来。否则,依着小姐那脾气,他非得被扒了一层皮不可。如此想着,连忙振作起来,好好驾着马车,向骊山知味园的方向行去。
在草地滚了一圈的“车夫”头上的草帽落到了一边,整个人也毫无形象的趴在草丛里。这“车夫”头上挽了个松松垮垮的发髻,脸色有些发黄,容貌清秀而不起眼,看着仿佛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少年罢了。
“搭了个车,出了城。”“少年”出声,却是女子的声音,她趴了会儿,这才拿起一旁的草帽,拍了拍身上的杂草,站了起来。
“还好没耽搁。”卫瑶卿摸着自己易容过的脸,向前走去,去驿站借一匹马,赶向关中道。
驿站借马,平时或许还需要小心观察一番,但今日,她敢肯定,定然万分好借。乔相爷的人要去关中道,必定要借马。早有人在她之前下了手,她只需要跟在后头捡便宜就是了。
城外的驿站如入无人之地,那驿站的驿臣,很不寻常的大白天打起了瞌睡。
卫瑶卿嗅了嗅,空气中还有种残存的特殊味道,想来应该是迷药,不过分量很轻,估摸着不多时就要醒了。
卫瑶卿连忙去了驿站的后院,在剩下的马匹里挑了一匹,大摇大摆的走出了驿站。
离开时,那驿臣眼皮颤了颤,已经快有转醒的迹象了。
不管乔相爷的人要做什么,既然想要赶到关中道,来驿站借马这一步是不可少得,她打马上路,疾行耽搁不得。
今天的天气很好,她算过。今日、明日都是两个艳阳天,这就代表不会雨水所阻,这一路都不会停歇,疾马赶路,毫不停歇,晚上的时候,就能赶到关中道。
关中道季连山附近,有条九曲的长河,河水水质昏黄,每隔几年都会传出洪灾的消息,陈述的人应该就在那附近。
走咯!晚上就能赶到了,而且这一路上,她敢保证,前方疾行定然畅通无比,有人在前头开路,她只需在后头不远不近的跟着就好。
“怎么那么磨蹭?”卫瑶玉瞪了一眼枣糕,催促着让她上了马车。
长房的小周氏带着长房的两个女儿,李氏带着二房的两个孩子,一辆马车虽说挤了点,但也有好处,譬如说,人多,就不便多问。如此,枣糕上去就可以借没休息好为借口假寐。
原来的卫瑶卿与卫家姐妹就不算特别亲近,而她到卫家将近一年的时间,也慢慢的同几个姐妹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如此,固然姐妹情浅,但也越发的不了解彼此。除了卫瑶玉,不过以卫瑶玉的性子,知道此事,必然会为她掩护,卫瑶卿倒是不担心。
她需要一个理由,一个离开两天的由头;还需要从事情里摘离开来,有什么办法比这两日都在骊山知味园的说法更能服人的呢?
未行事之前已经找好了退路。
马车向前驶去,卫瑶卿目送着马车的离去,也出了门。
这怀国公府的生辰宴办的正是时候,正好借这个时候出趟门。关中道,快马加急,不到一天就能赶到了。
少女此刻已经化作了少年,喉间沾了个假喉结,人也高了一点,一身粗布短袍,背着包袱跟在一个个检查放行出城的队伍中。
队伍很长,比以往都长,除了进出城门的过路行人和小贩们,还有一辆接一辆的马车,走动的极慢。
城门口做小生意的店家站在门口,看着半天不动一动的队伍不由蹙眉:“这估摸着又是哪家的贵人在城外设了什么宴吧!”
比起寻常百姓的为一日三餐而奔波,贵人的烦恼自然与他们不同。他们的烦忧不在一日三餐,吃饱喝足,而在于哪里的宴会办的更好,什么地方又有了新鲜的玩意儿。
夏日炎热,城外有不少地方皆是避暑的圣地,贵人们的宴席也从长安城内转向了城外。如这样排队出城的队伍每隔一两天都会见到一次,城门附近的百姓商贩早已见怪不怪了。
抱怨声中夹杂着不耐烦,有不少贵人家的马车车帘都拉了起来,窝在马车里那丁点大小的地方,不通风,简直热的够呛。
有脾气大的权贵家的小姐忍不住摔着马车帘走了出来:“怎么那么慢?快些放我们出城!”
身边人提醒说人多进出检查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