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授点点头。
开展时间已经到了,作为办展的主办人他确实不应该继续待在在里,而是应该在展区,为来观展的人介绍参展的画。
出门走了没多远。
四人注意到前方人头攒动。
观展的人来到这里了?
这么快吗?
要知道,展区的大方向其实是呈一个椭圆形的反向来建造的,而他们一开始待的办公室就是在在进展去大门的对立面。
文博昌三人之所以这么快就来到这里,是因为来的路上没有去看摆在过道上的那些画,而是直径来的这里。
可那些观展的人怎么也来的这么快,他们一幅幅看过来,应该很慢才对。
文博昌走上前去看了看,好像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那几道身影在十几分钟前还和自己合影来着。
他们怎么过来了……文博昌疑惑。
走近些听到人谈后,文博昌才恍然大悟,并不是观展的人看画看的一目三行,而是他们本就没怎么看。
他们是打算跟在自己和刘教授的后面看展,因为这些人猜测,既然他们三个人来了展区,肯定会对进来参展的作品进行点评。
所以这群人是抱着这个心思才走这么快的。
文博昌了然。
其实在一些大型画展上,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些懂画的人后面,总是会跟着一大群绘画爱好者。
看了眼时间,差不多要到了。
文博昌转身回去。
在来画展之前,他就提前联系了几家专门报道国画的几家媒体和网络推广账号负责人。
虽然老师说了不让他们帮忙,可老师为师弟师妹们办的画展,身为师兄的他怎么能什么也不做呢!
这就是传承。
“是观展的人。”
文博昌解释道:“应该是知道我们来了,所以猜测我们会出来点评师弟师妹们的作品,想着跟在后面听听吧!”
刘教授点点头,也没拒绝。
这种现象在画展上太常见了。
其实不止画展,在博物馆、旅游景点之类的地方,都会出现这类现象。
懂画的人在看花的同时,也会忍不住点评几句,这让方便了那些喜欢国画却不是特别懂国画的人,更加理解这幅画。
不然他们只只知道这幅画很牛逼,却不知道这幅画牛逼在哪,为什么牛逼也不行啊!
这样回去后发朋友圈都没有词汇了。
但经过专业人士的点评之后,回去发朋友圈也有词了啊!而且让人看起来就很专业有没有。
四人都不去管。
朝着一个方向走去。
沿途文博昌三人会不停的点评一些参展的画,刘教授只是听着。
“师弟师妹们呢?”
孙芃挽着刘教授的手臂,就像在外工作的女儿回家陪着老母亲买菜似的。
刘教授笑着说道:“他们都紧张,不敢在观展的人面前听他们评价自己的画,这会不知道在哪猫着呢!”
“跟我当年一样。”钱诺说道。
说话间。
四人来到一副水墨牡丹图前。
文博昌指了指这幅图:“这幅画的不错,对牡丹神态的描绘一看就是下了大工夫的,就是用的笔墨有点多了,显得有些臃肿了。”
孙芃笑着说道:“不过在这个年纪,能画到这个地步水平已经很高了。”
刘教授点点头:“我提醒过他很多次,国画重意,他却有点钻牛角尖的意思,把形看的太重要了,不过这幅要比他以往画的进步很多。”
四人继续朝前走。
身后。
人群听着三位大佬和一位超级大佬的点评,瞬间觉得自己看懂了这幅画。
这就是他们想要跟在大佬们身后的目的。
经过大佬的解读和点评后,画瞬间变得浅显易懂起来了。
只是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文博昌三人竟然会对参展的作品挨个点评。
这种待遇,他们可从未遇到过。
只能说。
这就是传承。
当年刘教授为他们三人办画展,让更多的人人士他们。
现在他们出名了,反过来继续帮助老师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学弟学妹们的画。